比尔·盖茨十年后再出新书:如何突破全球“碳中和”困境?
推行减排技术的最大困境是:在现代民族—国家的制度框架下,人类的共同利益往往被具体国家的“集体自私”消解。那么,在发明出更好的光电转化设备后,人类能不能有新的制度发明呢?
为什么要写这么久?除了人类对气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入外,该话题本身比较敏感,构成了写作之难。
自2015年起,因为不赚钱,全球投向“减排”的资金逐渐枯竭。越来越多的人在质疑,所谓气候经济,不过是一群道德过敏者的圈套。2017年5月31日,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《巴黎协定》,让这种质疑达到顶峰。人们这才意识到,2015年,美国签署《巴黎协定》时,并未经过国会批准,当时总统奥巴马的借口是,这只是一个“非限制性”协定,他因此被指为“出卖美国利益”。
我们以为气候经济是共识,事实上,它远远不是。
从亚当·斯密起,保守主义一直奉行着这样的价值观:以公共精神的道德情怀来建一个充满美德的繁荣社会,只是浪漫奇想。正如荷兰人伯纳德·曼德维尔在《蜜蜂的寓言》中所说:私人的恶德,就是公共的利益。
换句话说,住更大的房子、买排量更大的车、拼命浪费食物,空气才越来越好。真的如此吗?
气候经济的困境在于,它太容易被伦理化、意识形态化,所以才需要比尔·盖茨这样善于谈方法的人站出来——咱们先说怎么解决问题。
《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》胜在脚踏实地,它呈现出这样的图景:
气候危机比想象的更可怕。
现在行动,已无法彻底化解危机。
环保技术已有重大进步。
只靠技术升级不行,还要制度升级。
气候经济中存在商机。
作为个体,每个人都能有所作为。
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
在本书中,比尔·盖茨试图从电力、制造业、农业、交通等碳排放主要领域分析零排放面临的挑战,并提供了一套涵盖广泛但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。
01
为什么“蜜蜂的寓言”不适用于气候问题?
《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》一开篇,比尔·盖茨便抛出了一个数字:人类每年正向大气中排放相当于510亿吨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(甲烷是二氧化碳的28倍,一氧化二氮是265倍,均折成二氧化碳)。考虑到大气总质量约5千万亿吨,这确实让人惊悚。
如此规模的排放,必然造成地球温度升高。《巴黎协定》的目标是:努力使气温不超过前工业化时代2℃。
不要小看这2℃,冰河时代平均气温比今天才低6℃,恐龙时代才高4℃。
跨越这2℃,脊椎动物的分布范围将缩小8%,植物缩小16%,昆虫缩小18%,在热带地区,玉米将减产50%。如不加控制,到本世纪末,每10万人中,将有75人因此而死,是西班牙大流感的5倍,新冠肺炎的20倍。
只需看看新冠肺炎造成的冲击,即知明天的可怕。应对新冠肺炎,人类可以研发疫苗,而气候灾难来临,人类毫无办法。
很多人觉得,在全球气温已比前工业时代高了1.5℃的前提下,《巴黎协定》设置的2℃目标只是数字游戏,是毫无意义的虚伪指标。比尔·盖茨则意识到,这0.5℃很可能是100%,它犹如一道闸门,如果放弃,今后人类是否还有足够的勇气、智慧和合作精神,重新约束自己?
值得焦虑的是,即使严格遵守《巴黎协定》,也只能稍稍延缓2℃的到来。因为协定只让各国不再增加排放量,既有的510亿吨,依然年年排放。即使降到510亿吨的50%,几乎无法影响悲剧到来的速度。只有0排放,才能确保气温不再提升。
还没有一种技术,能让人类做到0排放,更没有一种协议,能让全球排放量逐年减少。
通过这本书,比尔·盖茨成功地吓坏了读者们,他用具体数据证明:“蜜蜂寓言”在今天根本行不通,因为伯纳德·曼德维尔预想的是蜂巢可以无限扩大,但现实是,任何增长都有边界。如今,蜂巢已膨胀到极致,蜜蜂们再不控制恶德,只有集体毁灭。
02
好技术很多,就是没用上
比尔·盖茨不是悲观主义者,他相信技术的一点点撬动,而非“彻底的”“终极的”解决方案。在书中,比尔·盖茨对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5大产业进行了细致的分析,其中很多内容刷新了常识。
与一般认识相反,交通运输排放的温室气体并非最多,而生产与制造的排放虽大,但只要使用清洁能源,也会大大改善。团建在于,能否突破电力生产与储存的困境。
自然界不乏清洁能源,它们的好处是一次投资、长期使用。比如光电,新技术已使转化率增加了一倍,经济效益已超传统火电。可清洁能源面临两大瓶颈:
其一,化石能源定价太低。
其二,光电、风电、水电等受时间因素影响大,难持续发电。
后者意味着商机——大容量电池的效能未来可能会提高3倍,甚至更多,谁把握了它,谁就可能把握未来。类似的技术带来的商机还有,电网升级、低排放生产(比如用二氧化碳生产水泥,可减少70%的排放量,麦当劳等公司已准备使用这种技术)等。甚至让牛少放屁(它们造成了4%的排放),也颇具潜力,因为南美洲牛的屁太多(是北美洲牛排放甲烷量的5倍),非洲牛尤甚,选好品种,改善饲料结构,此外一种化合物(3—硝基氧丙醇)能减少30%的甲烷排放量。
类似的技术还包括:生物固氮、合成牛肉、塑料降解、生物汽油(美国车用汽油均加入10%乙醇)、电动汽车。
书中也提到了不太靠谱的“碳捕获”技术,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的成本太高,且无盈利可能。至于绿化,只能小补。要吸收美国人一生制造的温室气体,需在热带地区种植大约50英亩(20.2万平方米)的树,乘以美国的人口总数,需2500万平方英里(6475万平方公里),相当于陆地总面积的一半。
比尔·盖茨发现,一些传统技术也有助于减少碳排放,比如小农农场,在肯尼亚,人均排放只相当于美国的1/56,农民则更低。
不过,所有这些努力正被“化石能源定价太低”所化解,廉价的化石能源关乎社会稳定、经济秩序。在美国,一加仑汽油的价格比一加仑饮料还便宜,其中却蕴含着比130多枚雷管还多的能量。
2018年,全球各政府在化石燃料消费领域的补贴达4000多亿美元,这成为一个“造爽游戏”:用纳税人的钱按摩纳税人,一起快乐地迎接灾难到来。
03
人类可以拯救自己
在《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》中,最振聋发聩之处在于,它指出:从技术发明到技术应用,总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。
以能源替代为例,人类早就发现了煤炭,却依然靠树枝、干草取暖近千年;蒸汽机出现了,人们还是更愿使用畜力;汽车发明了,马车依然辉煌了几十年……
从结果看,往往是瘟疫、战争等重大灾难,才迫使人们不得不接受新技术。减排技术面临同样的困境:单独应用无效益,说服大家都用,又很困难。于是,人们宁可维持现状。比如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产电能力强,电价便宜,可美国东海岸的州电力不足,它却无法支持,因为电网规划有缺陷,只能传给周边的州,跨州传输成本太高,承担不起。于是,造成了既匮乏又过量的荒诞局面。
这隐喻着,技术革新与社会革新、制度革新应同步,失去后者支持,前者毫无意义,而推行减排技术的最大困境是:在现代民族—国家的制度框架下,人类的共同利益往往被具体国家的“集体自私”消解。那么,在发明出更好的光电转化设备后,人类能不能有新的制度发明呢?
在书中,比尔·盖茨提到了这样的困境:电暖气不仅环保,运行成本也比传统取暖设备低,房东有意愿安装一套,但考虑到自己也不住,为什么还要为此花钱呢?于是,他不再有意愿执行减排计划。同时,租客也很想用电暖气,可租赁协议中明确写明,不允许拆改房屋设施。
面对这种“租房困境”,比尔·盖茨认为:这与双方个性的关系不大,而是信息沟通不足。只要双方充分沟通,就有可能产生共同的行动。那么,谁来承担沟通信息的责任呢?
比尔·盖茨承认,减排是系统工程,需要集体行动,个体作用有限,但作为公民,每个人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;作为消费者,可以选择更环保的商品;作为雇员,可以监督企业的行为……正如书中所说,如果没有共同的意愿、共同的行动,可能今天地球已没有臭氧层了,通过1985年的《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》和1987年的《蒙特利尔议定书》,各国减少了氟利昂排放,逆转了臭氧层扩大的趋势。
人类可以拯救自己,关键在于是否了解足够多的信息,在于技术与制度的推动是否强劲。
《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》是一本干货满满、较少架空议论的书,它天然不适合解释家,更适合行动者。随着全球气温上升暂时无法逆转,现有能源定价体系可能被颠覆,则书中提到的技术,乃至气候经济大方向,就是明天的成功之路。
----------------- 往期回顾 -----------------
点击关注腾云,获取更多精彩内容
喜欢本文?快点亮右下角“在看”图标吧↘